2014年3月15日,由北京雲南企業商會、北京七彩雲南商貿有限公司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共同舉辦的“逝去的風韻——系列收藏展”之“中華文明的燦爛之花——帶鉤三千年”展覽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26號的北京七彩雲南翡翠珠寶旗艦隆重啟幕。本次展覽共展出黃宏先生珍藏的古代帶鉤共8個系列,330餘件展品。
  本次活動邀請到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先生、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倪建民先生、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副政委鄧天生中將、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先生、國防大學教授、少將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、著名軍事理論家、文化學學者,本次展覽的收藏家、黃宏先生到場參加剪彩。北京七彩雲南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傢琪先生為本次展覽致辭,歡迎嘉賓們的到來。
  本次展覽共分“滿堂之座,視鉤各異”、“射公子小白帶鉤”、“孔子辭廩丘,終不盜刀鉤”、《莊子•知北游》“予物無視也,無鉤無察也”、“發手得一玉鉤,故號嫣”、“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”、《漢書•匈奴傳》:“胡革帶鉤也,則此帶鉤亦名師比”、《秦族訓》:“帶不厭新,鉤不厭舊”八個系列,每個系列各具特色,將中國古代帶鉤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。
  一、“滿堂之座,視鉤各異”——古代帶鉤的時尚之美
  《淮南子•說林訓》雲:“滿堂之座,視鉤各異,於環帶一也。”即滿堂賓客腰間奢華的帶鉤無一相同,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將人們的身份與品味表露無遺。其有兩個特點。
  一是質地的高貴。黃金和白銀帶鉤具有了藝術和財富的雙重價值;玉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有君子之德,其細膩與高貴為佩鉤者帶來脫俗內斂之美。
  二是型制的多樣。按外形可將帶鉤分成八類:水禽型、獸面形、耜形、牌型帶鉤、曲棍形、琵琶形、全獸形與特殊造型鉤。
  千姿百態的帶鉤與春秋戰國“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”的大環境交相呼應,一部帶鉤史,也是文化史與思想史的折射。
  二、“射公子小白帶鉤”——服飾之美
  考古發掘實物證明,帶鉤主要用於固定和管束衣服。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帶鉤最著名的敘述當數齊桓公(齊國公子,名小白)所佩帶鉤使其免於被管仲一箭射死的歷史故事。
  根據歷史判斷,當時能夠擋住管仲箭矢的帶鉤可能是是春秋時就已出現的牌式鉤,而不會是那種圓長而又窄細的曲棒形鉤。這種寬體帶鉤大多錯以金銀,並鑲嵌綠松石、琉璃珠與瑪瑙石等寶石,裝飾華麗,工藝精巧。
  一個帶鉤寫就一段春秋史,使得帶鉤有了更多文化與歷史的意義,也使我們對帶鉤的功能有了清楚的認識。
  三、“孔子辭廩丘,終不盜刀鉤”,——貴胄之美
  帶鉤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中國傳統文化的聖人孔子就曾以帶鉤說事,隱喻時事,宣傳自身那些濟世治國的大道理。
  《淮南子•記論訓》雲:“孔子辭廩丘,終不盜刀鉤;許由讓天子,終不利封侯…由此觀之,見者可以論未發也,而觀小節可以知大體矣。故論人之道,貴則觀其所舉,富則觀其所施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,貧則觀其所不取。”講的是孔子游學至齊國,並最終推辭了齊景公贈與封地的故事。
  孔子連小小的帶鉤都不會盜取,又怎會貪圖封地鬃擁牟歡模且蛭蛭刂謝潮Ъ檬讕讓瘛⑻煜麓笸某綹呃硐搿�
  四,《莊子•知北游》“予物無視也,無鉤無察也”。——精緻之美。
  《莊子•知北游》雲:“予物無視也,無鉤無察也。”講述了一位古稀老人一生專以製作帶鉤為業,他的帶鉤異常精緻,正是他一心一意做帶鉤,從不分心其他事物的結果。
  帶鉤往往集多種工藝於一身,如鑿刻、鎏金銀、錯金銀、錯紅銅、鑲嵌、漆繪、鏤空等,技巧的不同組合創造出不同的觀賞體驗,流暢的線條、珍貴的寶石、炫目的金銀共同營造出多層次的視覺感受和節奏感,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,華美瑰麗,美不勝收。
  一件小小的帶鉤凝聚了一個匠人的心血與汗水,是他生命的延續,在後世流傳不朽。
  五、“發手得一玉鉤,故號嫣”——祥瑞之美
  帶鉤被視為祥瑞之物,在許多文獻典籍中均有記載,《後漢書•五行志》就有“光祿勛吏舍下壁下有青氣,視之,得玉鉤、訣各一”,“謂此青祥也”。當然最有名的還數漢昭帝的母親“鉤弋夫人”榮辱集於一鉤的故事,
  故此,帶鉤多以龍、鳳、虎、龜、蟬以及各種瑞獸作為表現的主題,並伴隨主人葬於墓中。龍鳳為傳統祥瑞,代表吉祥富貴;龜意味著長壽延年;蟬代表著人的長生和轉世;虎為百獸之王,有辟邪與鎮墓的功能……這些主題和造型的表現集中展現了古人對於生活的美好期望與追求。
  六、“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”——陽剛之美
  李賀有詩雲:“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,請君暫上凌煙閣,若個書生萬戶侯。”這裡的“吳鉤”指的應該就是帶鉤。
  這裡的帶鉤並不是用於系束腰帶,而是其中一個特殊的種類,即配掛刀劍的帶鉤。此類帶鉤多在十公分以下,輕巧而又便於固定於革帶之上。這首詩的寓意在於號召熱血男兒一起收復失地,保家衛國。詩意豪邁豁達,給帶鉤增添了一點陽剛之氣與英武之美。
  七、《漢書•匈奴傳》:“胡革帶鉤也,則此帶鉤亦名師比”——胡風之美
  過去認為帶鉤源於北方游牧民族,所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革就是由此而起,許多文獻也有“師比”、“犀比”、“鮮卑”等記載。這些都是被稱為“鄂爾多斯”風格的帶牌,頗有胡風。
  此類帶牌多呈牌狀,以人獸搏鬥或動物相搏為主題,與中原地區從春秋以來流行的帶鉤風格迥然不同,它源自黑海北岸的斯基秦文化,並通過匈奴游牧文化對中原產生影響,甚至波及西南邊疆的古滇國,一些中原形式帶鉤中也出現了匈奴人,甚至波斯人的形象。從這些造型粗獷、生機勃勃的帶牌中可以看出古代文化交流的廣泛,以及中原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。
  八、《秦族訓》:“帶不厭新,鉤不厭舊”——恆久之美
  《秦族訓》雲:“帶不厭新,鉤不厭舊。”帶鉤的歷史,如果從良諸文化的玉帶鉤算起,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,如果從春秋戰國的青銅帶鉤算起,那也三千年了,可謂歷史悠久,伴隨了整個的中華文明史、藝術史和文化史。來源:騰訊網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逝去的風韻系列收藏展在北京七彩雲南隆重啟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m04bmuw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